辐射防护

信息化背景下浅析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来源:辐射防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1 概述

核能和电离辐射为人类所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电离辐射若不加控制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所谓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即是在利用电离辐射或辐射源的同时,提供并按照恰当的防护和安全标准,对人类可能受到的电离辐射照射和辐射源潜在的危险风险进行防护[1]。

2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即电离辐射的人体生物效应,是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科学基础。电离辐射影响人体的主要因素如下:

2.1 吸收剂量和吸收剂量率

吸收剂量的大小是影响确定性生物效应的最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吸收剂量越大,其引起的生物效应越重。对X射线、γ射线来说在单次受照剂量为0.25戈瑞以下时,不会产生明显效应,随着剂量增加就可能出现不同的损伤,当单次受照剂量达到几个戈瑞时就可能部分致死。接受同样的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越大损伤越重,反之则轻。分次照射比一次照射损伤轻。

2.2 辐射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辐射,引起的生物效应也不相同。α粒子电离密度大,穿透能力弱不会引外照射损伤。β射线穿透力也较弱,外照射时,一般只能引起皮肤损伤。就是穿透能力很强的γ射线、中子、X射线其生物效应也不相同。在同样吸收剂量情况下,中子损伤要比γ射线、X射线重。

2.3 照射范围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照射范围密切有关。人体局部受到2—3戈瑞γ射线照射,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即便出现全身症状也很轻微。但如果是全身受到这样大剂量的照射就会引起放射病。因此说人体的照射范围对损伤轻重有很大影响。

2.4 组织和器官的辐射敏感性

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敏感性不同,在同样吸收剂量条件下,其生物效应也不同。辐射敏感性高的损伤重,症状出现早。一般来说,具有最高分裂频度、分裂能力保持时间最长、最末分化的细胞是最敏感的。因此,在急性放射损伤时,造血器官、胃肠道、性腺、皮肤等损伤症伤出现最早[2]。

3 电离辐射防护

3.1 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的目标

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的目的,通过达到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目标来实现。

辐射防护目标。确保人员个人所受剂量低于确定性效应发生阈值,以防止确定性效性的发生;确保采取所有合理的措施,以把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限制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辐射安全目标。建立并维持针对辐射源的辐射危险(风险)的有效防御,防止人员、公众和环境受到损害,并在万一发生事故的情况下缓解事故辐射后果。

3.2 辐射防护

(1) 辐射防护三原则

辐射实践正当化。某项辐射实践只有当该项实践所带来的利益大于为其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该项实践是正当的 ,在判断辐射实践正当化时,一般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因素,辐射防护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辐射防护最优化(ALARA)。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之后,应当将一切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因此,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称为ALARA原则。最优化实质上就是在辐射照射风险和防护代价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付出的总代价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个人剂量限制。辐射实践满足了正当化要求,辐射防护也做到了最优化,但不一定能对每个人提供足够的防护。因此,对于给定的某项辐射实践,不论代价与利益的分析结果如何,必须用剂量当量限值对个人所受照射加以限制。剂量限值是指内、外照射产生剂量的总和。作为限值,它不适用于医疗照射和天然本底照射。

(2)辐射防护方法

衰变防护。基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特性,充分考虑辐射场所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合理安排工作,降低作业人员在辐射场所中逗留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的受照射量。

增加距离。对于一个放射源,受照剂量率与离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关系,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原理放射源是最为有效的防护方法;

屏蔽防护。屏蔽防护即是通过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设屏蔽材料来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一种方法。射线在通过屏蔽材料时,会与屏蔽材料中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射线的强度。在核电厂,屏蔽主要考虑γ射线和中子[3]。

4 结束语

上一篇:对于改进X射线探伤辐射防护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